我积极响应奉贤区教育局关于沪滇结对帮困支教的号召,于2023年8月底前往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任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任教二(2)班语文。
一年的支教时间不长,我把它当作长跑的冲刺阶段。所以我一到支教学校,就拜访学校行政部门,尤其是和学校周俊朝书记、马维亚校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说明我工作的打算,听取学校对我的工作安排要求。我很快融入了学校环境,与老师打成一片,氛围融洽,全力以赴投入支教工作中。
一、教学工作传真情
我担任教二(2)班语文教学工作,精心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2023年10月20日进行了一次语文教学展示课,受到听课老师们极大欢迎和认可,给予高度评价。所任教班级学风比较好。
我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开设三、四、五、六年级篆刻社团活动,总共91名学生参加。学生对学习篆刻有极大的兴趣,成效显著。明年将组织学生参加2024年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我还参与学校管理,积极建言献策。针对学生课间追跑现象,提出在班主任带领下,开展一些小游戏活动,比如跳短绳、长绳、踢毽子,较快扭转了乱追跑现象,保证了校园安全,这也避免了日后不久像弥渡县那样的因学生在校园里乱追跑造成的学生死亡事故。此外,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多项建议措施,均被采纳。比如增设午会课、班队课,重视思想教育,做好每天午会课教育记录。加强课程教学,比如要落实“全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全过程”学习。
二、帮扶工作献爱心
我深知云南山区的贫困家庭学生最需要什么,也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学生命运。所以,从支教的第一个月开始,我就一边教学,一边从支教学校教务处了解贫困家庭学生名单,努力调动各方面关系,开展针对支教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完成第一批8位学生的捐资助学后,我联合学校党支部再次对全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了第二轮筛选,确定了另外10名贫困家庭学生,联系奉贤区的有关公益组织进行爱心捐助。
捐资助学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1.弘文学校倪玲军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六年级张峻潇2000元。
2.弘文学校李敏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0班巴锦宏2000元;
3.弘文学校李敏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0班毕欣礼2000元。
4.弘文学校陆建芳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31班李敏涛2000元。
5.弘文学校孙怡建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3班张婷婷2000元。
6.弘文学校陶霞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五年级39班张思艳2000元。
7.黄元杰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19班马嘉舜2000元。
8.黄元杰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6班杨尹琼2000元。
9.黄元杰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36班胡艳郭2000元。
10.黄元杰老师资助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36班字蒋爱2000元。
在弘文学校教师爱心助困的善举影响下,弘文的学子也深受感动和感染。七年级张牧泽同学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3班王欣宇2000元;八年级顾筱珺同学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38班杨康琳丹2000元。
在弘文师生爱心助困的影响下,奉贤区其他学校的师生、爱心企业也纷纷加入到爱心帮困、结对资助的队伍中来。如:爱心企业上海颢强实业有限公司给思源实验学校捐款:10000元。
捐书情况:
奉贤区文化馆乔晓燕老师捐款1000元、明德外国语小学钱老师捐款500元、奉贤中学胡晏老师捐款500元,以上总计2000元购买图书224册。奉贤区崇实中学外聘书法老师赵纪飞老师捐款1000元,购买图书327册。以上图书捐给博南第一完小。
奉贤区南桥镇贝港北区146号402石方霞女士捐书一箱。奉贤区洪庙小学捐书三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捐书三箱。以上图书捐给思源实验学校本部五、六年级。
捐衣情况:
1.奉贤区博华双语学校韩飞捐衣一箱;
2.奉贤区平安镇鲍先生捐衣一包;
3.闵行区安宁路26弄冯女士捐衣一包;
4.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陈梓涵小朋友的妈妈捐衣一包;
5.奉贤区南桥镇贝港北区146号402石方霞女士捐衣一箱;
6.奉贤区庙泾新村12号201室 奉中附中狄帅爸爸狄先生捐衣一箱;
7.弘文学校陆建芳老师捐衣一箱;
8.弘文学校张晓莉老师捐衣一包;
9.奉贤区四团镇朱女士捐衣一箱;
10.奉贤区南桥镇贝港北区146号402石方霞女士捐衣一包(第二次)。
三、其他工作
业余时间对思源实验学校有兴趣学习篆刻的老师予以指导,目前已经有六位老师跟我学习。我自费购买用于学生篆刻学习、语文学习的物品价值已超过3500元。2023年9月30日跟随九年级孙芳老师去杉阳镇家访四位学生,本人给予学生每人200元资助。共计800元。12月6日资助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26班杨尹琼营养费500元。
回想思源实验学校对我生活方面照顾比较好,免费安排了食宿,在中秋节,马维娅校长给我送来了月饼,在永平文化节暨中华黄焖鸡美食节,马维娅校长给我送黄焖鸡美食券。这些深情厚谊都让我难以忘怀。我定将不辱使命,完成支教工作,实现出征前的誓言。